I
昂利柏格森(HenriBergson)是本世纪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他影响了威廉詹姆士
和怀特海,而且对法国思想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索莱尔是一个工团主义的热烈倡导者,
写过一本叫《关于暴力之我见》(ReaelectiononViolence)的书,他利用柏格森哲学
的非理性主义为没有明确目标的革命劳工运动找根据。不过,到最后索莱尔离弃了工团
主义,成为君主论者。柏格森哲学的主要影响是保守方面的,这种哲学和那个终于发展
到维希政府的运动顺利地取得了协调。但是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广泛引起了人们完全与
政治无关的兴趣,例如引起了萧伯讷的兴趣,他的《千岁人》(BacktoMethuseA lah)
就是纯粹柏格森主义。丢开政治不谈,我们必须考察的是它的纯哲学一面。我把柏格森
的非理性主义讲得比较详细,因为它是对理性反抗的一个极好的实例,这种反抗始于卢
梭,一直在世人的生活和思想里逐渐支配了越来越广大的领域。
给各派哲学进行分类,通常或者是按方法来分,或者是按结果来分:“经验主义的”
哲学和“先验的”哲学是按照方法的分类,“实在论的”哲学和“观念论的”哲学是按
照结果的分类。可是,如果打算用这两种分类法里任何一种给柏格森的哲学加以分类,
看来难得有好结果,因为他的哲学贯通了所有公认的门类界线。
但是另外还有一个给各派哲学分类的方法,不那么精确,然而对于非哲学界的人也
许比较有用;这个方法中的划分原则是按照促使哲学家作哲学思考的主要欲望来分。这
样就会分出来由爱好幸福而产生的感情哲学、由爱好知识而产生的理论哲学和由爱好行
动而产生的实践哲学。
感情哲学中包含一切基本上是乐观主义的或悲观主义的哲学,一切提出拯救方案或
企图证明不可能有拯救的哲学;宗教哲学大多都属于这一类。理论哲学中包含大多数的
大体系;
因为虽然知识欲是罕见的,却向来是哲学里大部分精华的源泉。另一方面,实践哲
学就是那些哲学:把行动看成最高的善、认为幸福是效果而知识仅仅是完成有效活动的
手段。假使哲学家们是一些平常人,这种类型的哲学在西欧人中间本来应该很普遍;事
实上,直到最近为止这种哲学一向不多见;
实际这种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实用主义者和柏格森。从这种类型的哲学的兴起,
我们可以像柏格森本人那样,看出现代实行家对希腊的威信的反抗,特别是对柏拉图的
威信的反抗;或者,我们可以把这件事同帝国主义及汽车联系起来,席勒博士显然是会
这样做的。现代世界需要这样的哲学,因此它所取得的成功不是意料不到的。
柏格森的哲学和已往大多数哲学体系不同,是二元论的:
在他看来,世界分成两个根本相异的部分,一方面是生命,另一方面是物质,或者
不如说是被理智看成物质的某种无自动力的东西。整个宇宙是两种反向的运动即向上攀
登的生命和往下降落的物质的冲突矛盾。生命是自从世界开端便一举而产生的一大力量、
一个巨大的活力冲动,它遇到物质的阻碍,奋力在物质中间打开一条道路,逐渐学会通
过组织化来利用物质;它像街头拐角处的风一样,被自己遭遇的障碍物分成方向不同的
潮流;正是由于作出物质强要它作的适应,它一部分被物质制服了;然而它总是保持着
自由活动能力,总是奋力要找到新的出路,总是在一些对立的物质障壁中间寻求更大的
运动自由。
进化基本上不是用适应环境可以说明的;适应只能说明进化的纡回曲折,那就好比
是一条经过丘陵地通往城镇的道路的纡曲。但是这个比喻并不十分适当;在进化所走的
道路的尽头没有城镇,没有明确的目标。机械论和目的论有同样的缺点:都以为世界上
没有根本新的事物。机械论把未来看成蕴含在过去当中,而目的论既然认为要达到的目
的是事先能够知道的,所以否定结果中包含着任何根本新的事物。
柏格森虽然对目的论比对机械论要同情,他的见解跟这两种见解都相反,他主张进
化如同艺术家的作品,是真正创造性的。一种行动冲动、一种不明确的要求是预先存在
的,但是直到该要求得到满足时为止,不可能知道那个会满足要求的事物的性质。例如,
我们不妨假定无视觉的动物有某种想在接触到物体之前能够知晓物体的模糊的欲望。由
此产生的种种努力最后的结果是创造了眼睛。视觉满足了该欲望,然而视觉是事先不能
想像的。因为这个道理,进化是无法预断的,决定论驳不倒自由意志的提倡者。
柏格森叙述了地球上生物的实际发展来填充这个大纲。
生命潮流的初次划分是分成植物和动物;植物的目的是要在储藏库里蓄积能力,动
物的目的在于利用能力来作猛然的快速运动。但是在后期阶段,动物中间出现了一种新
的两歧化:
本能与理智多少有有些分离开了。两者决不彼此完全独自存在,但是概言之理智是
人类的不幸,而本能的最佳状态则见于蚂蚁、蜜蜂和柏格森。理智与本能的划分在他的
哲学中至关重要,他的哲学有一大部分像是散弗德与默顿,本能是好孩子,理智是坏孩
子。
本能的最佳状态称作直觉。他说,“我所说的直觉是指那种已经成为无私的、自意
识的、能够静思自己的对象并能将该对象无限制扩大的本能”。他对理智的活动的讲法
并不总是容易领会的,但是如果我们想要理解柏格森的哲学,必须尽最大努力把它弄懂。
智力或理智,“当离开自然的双手时,就以无机固体作为它的主要对象”;它只能
对不连续而不能运动的东西形成清晰观念;它的诸概念和空间里的物体一样,是彼此外
在的,而且有同样的稳定性。理智在空间方面起分离作用,在时间方面起固定作用;它
不是来思考进化的,而是把生成表现为一连串的状态。“理智的特征是天生来没有能力
理解生命”;几何学与逻辑学是理智的典型产物,严格适用于固体,但是在其它场合,
推理必须经过常识的核验,而常识,柏格森说得对,是和推理大不相同的事。看来仿佛
是,固体是精神特意创造出来、以便把理智应用于其上的东西,正像精神创造了棋盘好
在上面下棋一样。据他说,理智的起源和物质物体的起源是彼此相关的;两者都是通过
交互适应而发展起来的。
氨囟ㄊ峭一过程从一种包含着物质和理智的素材中同时把二者割离了出来”。
这种物质和理智同时成长的想法很巧妙,有了解的价值。
我以为,大体上说所指的意思是这样:理智是看出各个物件彼此分离的能力,而物
质就是分离成不同物件的那种东西。实际上,并没有分离的固态物件,只有一个不尽的
生成之流,在这个生成之流中,无物生成,而且这个无物所生成的物也是无有的。但是
生成可能是向上运动也可能是向下运动:如果是向上运动,叫作生命,如果是向下运动,
就是被理智误认为的所谓物质。我设想宇宙呈圆锥形,“绝对”位于顶点处,因为向上
运动使事物合在一起,而向下运动则把事物分离开,或者至少说好像把事物分离开。为
了使精神的向上运动能够在纷纷落到精神上的降落物体的向下运动当中穿过,精神必须
会在各降落物体之间开辟路径;因而,智力形成时便出现了轮廓和路径,原始的流注被
切割成分离的物体。理智不妨比作是一个在餐桌上切分肉的人,但是它有一个特性就是
想像鸡自来就是用切肉刀把鸡切成的散块。
柏格森说,“理智的活动状况总是好像它被观照无自动力的物质这件事迷惑住似的。
理智是生命向外观望、把自身放在自身之外、为了事实上支配无组织的自然的作法,在
原则上采取这种作法”。假如在借以说明柏格森哲学的许多比喻说法之外可以容许我们
再添上一个比喻说法,不妨说宇宙是一条巨大的登山铁道,生命是向上开行的列车,物
质是向下开行的列车。理智就是当下降列车从我们乘坐的上升列车旁经过时我们注视下
降列车。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自己的列车上的那种显然较高尚的能力是本能或直觉。从
一个列车跳到另一个列车上也是可能的;当我们成为自动习惯的牺牲者时便发生这种事,
这是喜剧要素的本质。或者,我们能够把自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上升,一部分下降;
那么只有下降的部分是喜剧性的。但理智本身并不是下降运动,仅是上升运动对下降运
动的观察。
按照柏格森的意见,使事物分离的理智是一种幻梦;我们的整个生命本应该是能动
的,理智却不是能动的,而纯粹是观照的。他说,我们作梦时,我们的自我分散开,我
们的过去破裂成断片,实际彼此渗透着的事物被看作是一些分离的固体单元:超空间者
退化成空间性,所谓空间性无非是分离性。因之,全部理智既然起分离作用,都有几何
学的倾向;
而讨论彼此完全外在的概念的逻辑学,实在是按照物质性的指引从几何学产生的结
果。在演绎和归纳的背后都需要有空间直觉;“在终点有空间性的那个运动,沿着自己
的途程不仅设置了演绎能力,而且设置了归纳能力,实际上,设置了整个理智能力”。
这个运动在精神中创造出以上各种能力,又创造出理智在精神中所见到的事物秩序。因
而,逻辑学和数学不代表积极的精神努力,仅代表一种意志中止、精神不再有能动性的
梦游症。因此,不具备数学能力是美质的标记——
所幸这是一种极常见的标记。
正像理智和空间关连在一起,同样本能或直觉和时间关连在一起。柏格森和大多数
著述家不同,他把时间和空间看得极为相异,这是柏格森哲学的一个显著特色。物质的
特征——空间,是由于分割流注而产生的,这种分割实在是错觉,虽然在某个限度内在
实践上有用处,但是在理论上十分误人。
反之,时间是生命或精神的根本特征。他说:“凡是有什么东西生存的地方,就存
在正把时间记下来的记录器,暴露在某处”。但是这里所说的时间不是数学时间,即不
是相互外在的诸瞬间的均匀集合体。据柏格森说,数学时间实在是空间的一个形式;对
于生命万分重要的时间是他所谓的绵延。这个绵延概念在他的哲学里是个基本概念;他
的最早期著作《时间与自由意志》(TimeandAfreeWill)中已经出现了这个概念,我们
如果想对他的学说体系有所了解,必须懂得它。不过,这却是一个非常难懂的概念。我
个人并不十分理解,所以虽然这个概念毫无疑问有解释清楚的价值,我可无法希望解释
得那么清楚。
据他说,“纯粹绵延是,当我们的自我让自己生存的时候,即当自我制止把它的现
在状态和以前各状态分离开的时候,我们的意识状态所采取的形式”。纯粹绵延把过去
和现在做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存在着相互渗透,存在着无区分的继起。
霸谖颐堑淖晕抑内,有不带相互外在性的继起;在自我之外,即在纯粹空间内,
有不带继起的相互外在性”。
坝泄刂魈逵肟吞宓奈侍猓有关两者区分与合一的问题,应当不从空间的角度、而
从时间的角度来提”。我们在其中看见自己行动的那个绵延里面,有一些不相连的要素;
但是在我们在其中行动的那个绵延里面,我们的各个状态彼此融合起来。纯粹绵延是最
远离外在性而且与外在性最不渗透的东西,在这个绵延里,过去为完全新的现在所充满。
但这时我们的意志紧张到极点;我们必须拾集起正待滑脱的过去,把它不加分割地整个
插到现在里面。在这样的瞬间,我们真正占有了自己,但是这样的瞬间是少有的。绵延
正是实在的素材本身,实在就是永远的生成,决不是某种已经做成的东西。
绵延尤其是在记忆中表现出来,因为在记忆中过去残留于现在。因而,记忆论在柏
格森的哲学里便非常重要了。《物质与记忆》(Matterand Memory)一书想要说明精神
和物质的关系;因为记忆“正是精神和物质的交瞐e”,通过对记忆进行分析,书中断言
精神和物质都是实在的。
他说,有两种根本不同的事通常都叫做记忆;这两者的区别是柏格森十分强调的。
他说:“过去在两种判然有别的形式下残留下来:第一,以运动机制的形式;第二,以
独立回忆的形式”。例如,一个人如果能背诵一首诗,也就是说,如果他获得了使他能
够重复一个以前的行动的某种习惯或机制,就说他记得这首诗。但是,至少从理论上讲,
他满能够丝毫不回想以前他读这首诗的那些时机而重复这首诗;因而,这类记忆里不包
含既往事件的意识。只有第二种记忆才真称得上记忆,这种记忆表现在他对读那首诗的
各次时机的回忆中,而各次时机每一次都是独特的,并且带有年月日期。他认为,在这
种场合谈不到习惯问题,因为每个事件只发生过一次,必须直接留下印象。他指出,从
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所遭到的一切事情都被记住,但是通常只有有用的东西进入了意识。
据他主张,表面上的记忆缺陷并不真真是记忆的精神要素的缺陷,而是化记忆为行动的
运动机制的缺陷。他又讨论了脑生理学和记忆丧失症的事实来证明这种看法,据认为由
此得出的结果是,真记忆不是脑髓的功能。过去必须由物质来行动,由精神来想像。记
忆并不是物质的发散;的确,假如我们说的物质是指具体知觉中所把握的那种物质,因
为具体知觉总是占据一定的绵延,说物质是记忆的发散倒还比较接近真实。
按釉则上讲,记忆必定是一种绝对不依赖于物质的能力。那么,假如精神是一种
实在,正是在这个场合,即在记忆现象中,我们可以从实验上接触到它”。
柏格森把纯粹知觉的位置放在和纯粹记忆相反的另一端,关于纯粹知觉,他采取一
种超实在论的立场。他说:“在纯粹知觉中,我们实际上被安置在自身以外,我们在直
接的直觉中接触到对象的实在性”。他把知觉和知觉的对象完全看成是同一的,以致他
几乎根本不肯把知觉称作精神的事。他说:“纯粹知觉为精神的最低一级——无记忆的
精神,它实在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物质的一部分。”纯粹知觉是由正在开始的行动构成
的,其现实性就在于其能动性。就是这样脑髓才和知觉有了关系,因为脑髓并不是行动
的手段。脑髓的功能是把我们的精神生活限制在实际有用的事情上。据推测,若是没有
脑髓,一切事物都会被知觉到,但是实际上我们只知觉引起我们关心的事物。“肉体总
是转向行动方面,它具有的根本功能即为了行动而限制精神的生活”。其实,脑髓是进
行选择的手段。
现在需要回过来讲同理智相对的本能或直觉这个主题。
有必要先说一说绵延和记忆,因为柏格森对直觉的论述是以他的绵延和记忆的理论
为前提的。以现下存在的人类来说,直觉是理智的边缘或半影:它是因为在行动中不及
理智有用而被强行排出中心的,但是直觉自有更奥妙的用途,因此最好再恢复它的较显
要的地位。柏格森想要使理智“向内转向自身,唤醒至今还在它内部酣睡着的直觉的潜
力”。他把本能和理智的关系比作是视觉和触觉的关系。据他说,理智不会给人关于远
隔的事物的知识;确实,科学的功能据他说是从触觉的观点来解释一切知觉。
他说:“只有本能是远隔的知识。它同智力的关系和视觉同触觉的关系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顺便说到,柏格森在许多段文字里表现出是一个视觉化想像力很强的人,他的
思考总是通过视觉心象进行的。
直觉的根本特征是,它不像理智那样把世界分成分离的事物;虽然柏格森并没有使
用“综合的”和“分析的”这两个词,我们也不妨把直觉说成不是分析的而是综合的。
它领会的是多样性,然而是一种相互渗透的诸过程的多样性,而不是从空间上讲外在的
诸物体的多样性。其实,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和状态无非是我们的精神对生成所持
的看法。没有事物,只有行动”。这种宇宙观虽然在理智看来难懂而不自然,对直觉来
说是易解而又自然的。记忆可以当作说明这些话的意义的一个实例,因为在记忆中过去
存活到现在里面,并且渗透到现在里面。离开了精神,世界就会不断在死去又复生;过
去就会没有实在性,因此就会不存在过去。使得过去和未来实在的、从而创造真绵延和
真时间的,是记忆及其相关的欲望。只有直觉能够理解过去与未来的这种融合,在理智
看来,过去与未来始终是相互外在的,仿佛是在空间上相互外在的。在直觉指导之下,
我们理解到“形式不过是对于变迁的一个瞬时看法”,而哲学家“会看见物质世界重又
融合成单一的流转”。
和直觉的优点有密切关连的是柏格森的自由说以及他对行动的颂扬。他说,“实际
上,生物就是行动的中心。一个生物代表进入世界的偶然性的某个总和,也就是说,某
个数量的可能行动”。否定自由意志的议论一部分要依靠假定精神状态的强度是一个至
少在理论上可以测量其数值的量;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第一章中企图反驳这种
看法。据他说,从一部分上讲,决定论者依靠真绵延与数学时间的混同;柏格森把数学
时间看成实在是空间的一种形式。此外,从另一部分上讲,决定论者把自己的主张放在
一个没有保证的假定上,即如果脑髓的状态已定,精神的状态在理论上便确定了。
柏格森倒愿意承认相反说法是对的,那就是说,精神的状态已定时脑髓的状态便确
定,但是他把精神看得比脑髓更分化,所以他认为精神的许多不同状态可以相应于脑髓
的一个状态。他断定真自由是可能有的:“当我们的种种行动发自我们的全人格时,当
这些行动表现全人格时,当它们和全人格有那种在艺术家与其作品之间不时见得到的难
以名状的类似时,我们是自由的。”
在以上的概述中,我基本上尽力只讲柏格森的各种见解,而不提他为了支持这些见
解而举出的理由。对于柏格森比对于大多数哲学家容易做到这一点,因为通常他并不给
自己的意见提出理由,而是依赖这些意见固有的魅力和一手极好的文笔的动人力量。他
像作广告的人一样,依赖鲜明生动、变化多端的说法,依赖对许多隐晦事实的表面解释。
尤其是类推和比喻,在他向读者介绍他的意见时所用的整个方法中占很大一部分。他的
著作中见得到的生命比喻的数目,超过我所知的任何诗人的作品中的数目。他说,生命
像是一个这样的炮弹:它炸成碎片,各碎片又是一些炮弹。生命像是一个束。最初,它
坝绕湎癫菽镜穆躺部分进行积蓄那样,是一种在贮水池中进行积蓄的倾向”。但是,
这个贮水池里要灌满喷发着蒸汽的沸水;“注流必定不断地喷涌出来,每一股注流落回
去是一个世界”。他又说,“生命在其整体上显出是一个巨波,由一个中心起始向外铺
展,并且几乎在它的全部周边上被阻止住,转化成振荡:只在一点上障碍被克服了,冲
击力自由地通过了”。其次,又把生命比作骑兵突击,这是比喻的最高潮。“一切有机
物,从最下等的到最高级的,从生命的最初起源到我们所处的时期,而且在一切地点和
一切时代,无不证明了一个冲击,那是物质的运动的反面,本身是不可分割的。一切活
的东西都结合在一起,一切都被同一个巨大的推进力推动。动物占据植物的上位,人类
跨越过动物界,在空间和时间里,人类全体是一支庞大的军队,在我们每个人的前后左
右纵马奔驰,这个排山倒海的突击能够打倒一切阻力、扫除许多障碍,甚至也许能够突
破死亡”。
但是,对这场使人类位于动物界之上的突击,一个感觉自己仅是旁观者、也许仅是
不同情的旁观者的冷静评论家,会觉得沉着细心的思考同这种演习是很难相容的。他一
听人对他讲,思考不过是行动的一个手段,不过是避开战场上的障碍物的冲动,他会感
觉这样的见解和骑兵军官是相称的,和哲学家却不相称,因为哲学家倒底是以思考为本
务的:他会感觉在猛烈运动的激情与喧嚣当中,理性奏出的微弱音乐没有容留余地,没
有闲暇作公平的沉思,在这种沉思中,不是通过骚乱而是通过反映出来的宇宙之大来追
求伟大。那么,他也许不禁要问,到底是否有什么理由承认这样一个动乱不定的宇宙观
呢。假若我想得不错,如果他问这个问题,他会发觉,无论在宇宙中或在柏格森先生的
著作中,都没有承认这种宇宙观的任何理由。
Ⅱ
柏格森的哲学并不只是一种富于想像的诗意的宇宙观,就这一点而言,柏格森哲学
的两个基础是他的空间论与时间论。他的空间论对于他指责理智来说是必需的,如果他
对理智的指责失败了,理智对他的指责就会成功,因为这两者之间是一场无情的苦斗。
他的时间论对于他证明自由来说是必要的,对于他逃开威廉詹姆士所谓的“闭锁宇宙”
来说是必要的,对于他所讲的其中不存在任何流动事物的永久流转之说是必要的,对于
有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他的全部讲法是必要的。所以在评论他的哲学时,宜于把注意力
集中在这两个学说上。如果这两个学说是对的,任何哲学家也难免的那种细小错误和矛
盾倒没有很大关系;而如果这两个学说不对,剩下的就只有应当不从理智根据而从审美
根据来评判的富于想像的叙事诗了。因为二者当中空间论比较简单,我先从它谈起。
柏格森的空间论在他的《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有详尽明白的叙述,所以属于他的哲
学的最早期部分。在第一章中,他主张较大和较小暗含着空间的意思,因为他把较大者
看成根本是包含较小者的东西。他没有提出支持这种看法的任何理由,无论是好的理由
或是坏的理由;他仅仅像是在运用明白的reductioadabsurdum(归谬证法)似地高叫:
胺路鹗裁丛诩让挥卸嘌性也没有空间的场合下仍旧可以谈大小似的!”
一些明显的相反事例,类如快乐与痛苦,给他造成很大困难,然而他从不怀疑也从
不再审查一下他由之出发的定论。
在下一章里,关于数他主张相同的论点。他说:“只要我们一想要想像数,而不仅
是想像数码或数目词,我们便不得不求助于有广延的心象”,而且“关于数的每一个清
晰的观念都暗含着空间的视觉心象”。这两句话足以表明柏格森并不懂得数是什么,他
自己对于数就没有清晰观念,这一点我打算在下面加以证明。他的以下的定义也表明这
一点:“数可以一般地定义成单元集团,或者更确切地说,定义成一与多的综合”。
在讨论这些说法时,我不得不请读者暂时忍耐一下,去注意一些初看也许显得迂腐
气、而其实极为重要的区别。有三件完全不同的东西,柏格森在上面的话里弄混了,即:
(1)数——适用于种种个别数目的一般概念;(2)种种个别的数;(3)种种个别
的数对之适用的种种集团。柏格森讲数是单元集团,他所定义的是最后这一项。十二使
徒、以色列的十二支族、十二月份、黄道十二宫,都是单元集团,然而其中哪一个也不
是“十二”这个数,更不是按上述定义应当是的一般的数。显然,“十二”这个数是所
有这些集团共有的、但不和其他集团如十一人板球队共有的东西。因此,“十二”这个
数既不是由十二项事物而成的一个集团,也不是一切集团共有的东西;而一般的数则是
笆二”或“十一”或其它任何数的一种性质,却不是有十二项事物或十一项事物的各
种集团的性质。
因此,当我们按照柏格森的意见,“求助于有广延的心象”,去想像譬如说掷出对
六骰子得到的那种十二个圆点时,我们仍没有得到“十二”这个数的心象。其实,“十
二”这个数是比任何心象都要抽象的东西。在我们谈得上对“十二”这个数有所了解之
前,我们必须先知道由十二个单元而成的不同集团的共通点,而这一点因为是抽象的,
所以是无法在心中描绘的事。柏格森无非是仗着把某个特定集团和它的项数混淆起来,
又把这个数和一般的数混淆起来,才得以使他的数的理论显得似乎有道理。
这种混淆和下述情况是一样的。假使我们把某个特定青年和青年期混淆起来,把青
年期又和“人生的时期”这个一般概念混淆起来,然后主张,因为青年有两条腿,青年
期必定有两条腿,“人生的时期”这个一般概念必定有两条腿。这种混淆关系重大,因
为只要一看出这种混淆,便明白所谓数或个别的数能在空间中描绘其心象的理论是站不
住脚的。这不仅否定了柏格森的关于数的理论,而且否定了他的一个更为一般的理论,
即一切抽象观念和一切逻辑都是由空间得出的。
但是,撇开数的问题不谈,我们要承认柏格森所讲的分离的诸单元的一切多元性都
暗含着空间这个主张吗?他考察了和这个看法似乎矛盾的事例当中若干事例,例如接连
继起的声音。他说,我们听见街上某个行人的脚步声时,我们心中悬想他的相继位置,
我们听见钟声时,我们或者想像那个钟前后摇荡,或者把相继的声音在理想空间中排列
起来。但是,这些话仅仅是一个好作视觉想像的人的自传式述怀,说明了我们前面所讲
的话,即柏格森的见解有赖于他的视觉的优势。把时钟的打点声在想像的空间中排列起
来的逻辑必然性是没有的,据我想,大多数人完全不用空间辅助手段来数时钟响声。然
而柏格森却没有为必要有空间这个见解申述任何理由。他假定这是显然的,然后立即把
这个见解用到时间上。他说,在似乎存在着一些彼此外在的不同时间的场合,各时间被
想像为在空间中铺散开;在类如由记忆产生的真时间中,不同的时间彼此渗透,因为它
们不是分离的,所以无法来数。
现在他就以为一切分离性暗含着空间这个见解算是确定了,并且按演绎方式利用它
来证明,只要显然存在有分离性,便暗含着空间,不管作这种猜想的其他理由多么少。
例如,抽象观念显然是彼此排斥的:白和黑不同,健康和生病不同,贤和愚不同。因此,
一切抽象观念都暗含着空间;所以使用抽象观念的逻辑学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理智全
部依赖于把事物想像成并排在空间中这样一个他假想的习惯。这个结论是柏格森对理智
的全部指责的依据,就我们发现得到的情况而论,它完全基于误把一种个人特异性癖当
成思维的必然性,我说的特异性癖是指在心中把前后继起描绘成扩散在一条线上。关于
数的实例表明,假使柏格森的意见是对的,我们就决不能获得被认为这样饱含着空间的
抽象观念了;反过来讲,我们能够理解(与作为抽象观念的实例的个别事物相对的)抽
象观念这一事实似乎就足以证明,他把理智看成饱含着空间是错误的。
像柏格森的哲学这样一种反理智哲学的一个恶果是,这种哲学靠着理智的错误和混
乱发展壮大。因此,这种哲学便宁可喜欢坏思考而不喜欢好思考,断言一切暂时困难都
是不可解决的,而把一切愚蠢的错误都看作显示理智的破产和直觉的胜利。柏格森的著
作中有许多提及数学和科学的话,这些话在粗心的读者看来也许觉得大大巩固了他的哲
学。关于科学,特别是关于生物学和生理学,我没有充分资格批评他的各种解释。但是
关于数学方面,他在解释中故意采取了传统谬见而不采取近八十年来在数学家中间流行
的比较新式的见解。在这个问题上,他效法了大多数哲学家的榜样。在十八世纪和十九
世纪初期,微积分学作为一种方法虽然已经十分发达,但是关于它的基础,它是靠许多
谬误和大量混乱思想来支持的。黑格尔和他的门徒抓住这些谬误和混乱以为根据,企图
证明全部数学是自相矛盾的。由此黑格尔对这些问题的讲法便传入了哲学家的流行思想
中,当数学家把哲学家所依赖的一切困难点都排除掉之后很久,黑格尔的讲法在哲学家
的流行思想中依然存在。只要哲学家的主要目的是说明靠耐心和详细思考什么知识也得
不到,而我们反倒应该以“理性”为名(如果我们是黑格尔主义者),或以“直觉”为
名(如果我们是柏格森主义者),去崇拜无知者的偏见——那么数学家为了除掉黑格尔
从中得到好处的那些谬误而做的工作,哲学家就会故意对之保持无知。
除了我们已经谈的数的问题以外,柏格森接触到数学的主要一点是,他否定他所谓
的对世界的“电影式的”描述。在数学中,把变化、甚至把连续变化理解为由一连串的
状态构成;反之,柏格森主张任何一连串的状态都不能代表连续的东西,事物在变化当
中根本不处于任何状态。他把认为变化是由一连串变化中的状态构成的这种见解称作电
影式的见解;他说,这种见解是理智特有的见解,然而根本是有害的。
真变化只能由真绵延来解释;真绵延暗含着过去和现在的相互渗透,而不意味着各
静止状态所成的一个数学的继起。这就是他所说的非“静的”而是“动的”宇宙观。这
个问题很重要,尽管困难我们也不能不管。
柏格森的立场可以拿芝诺关于箭的议论来说明,在对他的批评方面我们要讲的话由
此也可以得到恰当说明。芝诺议论,因为箭在每一瞬间无非是在它所在的地方,所以箭
在飞行当中总是静止的。初看来,这个议论可能不像是十分有力的议论。当然,人会这
样讲:箭在一个瞬间是在它所在的地方,但在另一个瞬间是在另外的地方,这正是所谓
的运动。的确,如果我们一定要假定运动也是不连续的,由运动的连续性便产生某些困
难之点。如此得出的这些难点,长期以来一直是哲学家的老行当的一部分。但是,如果
我们像数学家那样,避开运动也是不连续的这个假定,就不会陷入哲学家的困难。假若
一部电影中有无限多张影片,而且因为任何两张影片中间都夹有无限多张影片,所以这
部电影中决不存在相邻的影片,这样一部电影会充分代表连续运动。那么,芝诺的议论
的说服力到底在哪里呢?
芝诺属于爱利亚学派,这个学派的目标是要证明所谓变化这种事情是不会有的。对
世界应采取的自然看法是:存在着发生变化的物件;例如,存在着一支时而在此、时而
在彼的箭。哲学家们把这个看法对分,发展出来两种誖论。爱利亚派的人讲,有物件而
没有变化;赫拉克利特和柏格森讲,有变化而没有物件。爱利亚派的人说有箭,但是没
有飞行;赫拉克利特和柏格森说有飞行,但是没有箭。双方各反驳对方,来进行辩论。
熬病迸傻娜私玻说没有箭是多么可笑!“动”派的人讲,说没有飞行是多么可笑!那
位站在中间主张也有箭也有飞行的不幸者,被参与辩论的人认成是否定二者;他于是就
像圣西巴斯蒂安一样,一侧被箭刺穿,另一侧被箭的飞行刺穿。但是我们仍然没有发现
芝诺的议论的说服力何在。
芝诺暗中假定了柏格森的变化论的要义。那就是说,他假定当物件在连续变化的过
程中时,即便那只是位置的变化,在该物件中也必定有某种内在的变化状态。该物件在
每一瞬间必定和它在不变化的情况下有本质的不同。他然后指出,箭在每一瞬间无非是
在它所在的地方,正像它静止不动的情况一样。因此他断定,所谓运动状态是不会有的,
而他又坚持运动状态是运动所不可少的这种见解,于是他推断不会有运动,箭始终是静
止的。
所以,芝诺的议论虽然没有触及变化的数学解释,初看之下倒像驳斥了一个同柏格
森的变化观不无相似的变化观。
那么,柏格森怎样来对答芝诺的议论呢?他根本否认箭曾在某个地方,这样来对答。
在叙述了芝诺的议论之后,他回答道:“如果我们假定箭能够在它的路径的某一点上,
芝诺就说得对。而且,假如那支运动着的箭同某个不动的位置重合过,他也说得对。但
是那支箭从来不在它的路径的任何一点上。”
对芝诺的这个答复,或者关于阿基里兹与龟的一个极类似的答复,在他写的三部书
中都讲了。柏格森的见解坦白说是誖论的见解;至于它是不是讲得通,这个问题要求我
们讨论一下他的绵延观。他支持绵延观的唯一理由就是讲变化的数学观“暗含着一个荒
谬主张,即运动是由不动性做成的”。但是这种看法表面上的荒谬只是由于他叙述时用
的词句形式,只要我们一领会到运动意味着“关系”,这种荒谬就没有了。
例如,友谊是由作朋友的人们做成的,并不是由若干个友谊做成的;家系是由人做
成的,并不是由一些家系做成的。同样,运动是由运动着的东西做成的,并不是由一些
运动做成的。运动表示如下事实:物件在不同时间可以在不同地点,无论时间多么接近,
所在地点仍可以不同。所以,柏格森反对运动的数学观的议论,说到底化成为无非一种
字眼游戏。有了这个结论,我们可以进而评论他的绵延说。
柏格森的绵延说和他的记忆理论有密切关联。按照这种理论,记住的事物残留在记
忆中,从而和现在的事物渗透在一起:过去和现在并非相互外在的,而是在意识的整体
中融混起来。他说,构成为存在的是行动;但是数学时间只是一个被动的受容器,它什
么也不做,因此什么也不是。他讲,过去即不再行动者,而现在即正在行动者。但是在
这句话中,其实在他对绵延的全部讲法中都一样,柏格森不自觉地假定了普通的数学时
间;离了数学时间,他的话是无意义的。说“过去根本是不再行动者”(他原加的重点),
除了指过去就是其行动已过去者而外还指什么意思呢?“不再”一语是表现过去的话;
对一个不具有把过去当作现在以外的某种东西这个普通过去概念的人来说,这话是没有
意义的。因此,他的定义前后循环。他所说的实际上等于“过去就是其行动在过去者”。
作为一个定义而论,不能认为这是一个得意杰作。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现在。据他讲,
现在即“正在行动者”(他原加的重点)。但是“正在”二字恰恰引入了要下定义的那
个现在观念。现在是和曾在行动或将在行动者相对的正在行动者。
那就是说,现在即其行动不在过去、不在未来而在现在者。这个定义又是前后循环
的。同页上前面的一段话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谬误。他说:“构成为我们的纯粹知觉者,
就是我们的方开始的行动……我们的知觉的现实性因而在于知觉的能动性,在于延长知
觉的那些运动,而不在于知觉的较大的强度:
过去只是观念,现在是观念运动性的。”由这段话看来十分清楚:柏格森谈到过去,
他所指的并不是过去,而是我们现在对过去的记忆。过去当它存在的时候和现在在目前
同样有能动性;假使柏格森的讲法是正确的,现时刻就应该是全部世界历史上包含着能
动性的唯一时刻了。在从前的时候,曾有过一些其他知觉,在当时和我们现在的知觉同
样有能动性、同样现实;过去在当时决不仅仅是观念,按内在性质来讲同现在在目前是
一样的东西。可是,这个实在的过去柏格森完全忘了;他所说的是关于过去的现在观念。
实在的过去因为不是现在的一部分,所以不和现在融混;然而那却是一种大不相同的东
西。
柏格森的关于绵延和时间的全部理论,从头到尾以一个基本混淆为依据,即把“回
想”这样一个现在事件同所回想的过去事件混淆起来。若不是因为我们对时间非常熟悉,
那么他企图把过去当作不再活动的东西来推出过去,这种做法中包含的恶性循环会立刻
一目了然。实际上,柏格森叙述的是知觉与回想——两者都是现在的事实——的差异,
而他以为自己所叙述的是现在与过去的差异。只要一认识到这种混淆,便明白他的时间
理论简直是一个把时间完全略掉的理论。
现在的记忆行为和所记忆的过去事件的混淆,似乎是柏格森的时间论的底蕴,这是
一个更普遍的混淆的一例;假如我所见不差,这个普遍的混淆败坏了他的许多思想,实
际上败坏了大部分近代哲学家的许多思想——我指的是认识行为与认识到的事物的混淆。
在记忆中,认识行为是在现在,而认识到的事物是在过去;因而,如果把两者混淆起来,
过去与现在的区别就模糊了。
在一部《物质与记忆》中,自始至终离不了认识行为与认识到的对象的这种混淆。
该书刚一开头解释了“心象”,这种混淆便暗藏在“心象”一词的用法中。在那里他讲,
除各种哲学理论而外,我们所认识的一切都是“心象”构成的,心象确实构成了全宇宙。
他说:“我把诸心象的集合体叫做物质,而把归之于一个特定心象即我的肉体的偶发行
动的同一些心象叫做对物质的知觉”。可以看到,据他的意见,物质和对物质的知觉是
由同样一些东西构成的。他讲,脑髓和物质宇宙的其余部分是一样的,因此假如宇宙是
一个心象,它也是一个心象。
由于谁也看不见的脑髓按普通意义来讲不是一个心象,所以他说心象不被知觉也能
存在,我们是不感觉惊异的;但是,他后来又说明,就心象而言,存在与被有意识地知
觉的差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另外一段话也许能说明这一点,在那段话里他说:“未被
知觉的物质对象,即未被想像的心象,除了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的状态而外,还会是什么
呢?”最后他说:“一切实在都和意识有一种相近、类似,总而言之有一种关系——这
就是通过把事物称做‘心象’这件事实本身我们向观念论让步的地方。”然而他仍旧讲,
他是从还没有介绍哲学家的任何假说之前讲起的,打算这样来减轻我们一开始的怀疑。
他说:“我们要暂时假定我们对关于物质的各种理论及关于精神的各种理论毫无所知,
对关于外部世界的实在性或观念性的议论毫无所知。这里我就在种种心象的面前。”他
在为英文版写的新序言中说:“我们所说的‘心象’是指超乎观念论者所谓的表象以上、
但是够不上实在论者所谓的事实的某种存在——是一种位于‘事实’和‘表象’中途的
存在。”
在上文里,柏格森心念中的区别我以为并不是想像作用这一精神事件与作为对象而
想像的事物之间的区别。他所想的是事物的实际与事物的表现之间的区别。至于主体与
客体的区别,即以进行思考、记忆和持有心象的心为一方,同以被思考、被记忆或被描
绘心象的对象为另一方之间的区别——就我所能理解的来说,这个区别在他的哲学中是
完全没有的。不存在这种区别,是他真正假借于观念论的地方;而且这是非常不幸的假
借。从刚才所讲的可以知道,就“心象”来说,由于不存在这种区别,他可以先把心象
讲成中立于精神和物质之间,然后又断言脑髓尽管从来没有被描绘成心象,仍是一个心
象,随后又提出物质和对物质的知觉是同一个东西,但是未被感知的心象(例如脑髓)
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的状态;最后,“心象”一词的用法虽然不牵涉任何形而上学理论,
却仍旧暗含着一切实在都和意识有“一种相近、类似,总而言之有一种关系”。
所有这些混淆都是由于一开始把主观与客观混淆起来造成的。主观——思维或心象
或记忆——是我里面现存的事实;
客观可以是万有引力定律或我的朋友琼斯或威尼斯的古钟塔。主观是精神的,而且
在此时此地。所以,如果主观和客观是一个,客观就是精神的,而且在此时此地:我的
朋友琼斯虽然自以为是在南美,而且独立存在,其实是在我的头脑里,而且依靠我思考
他而存在;圣马可大教堂的钟塔尽管很大,尽管事实上四十年前就不再存在了,仍然是
存在的,在我的内部可以见到它完整无损。这些话决不是故意要把柏格森的空间论和时
间论滑稽化,仅仅是打算说明那两个理论实际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主观和客观的混淆并不是柏格森特有的,而是许多唯心论者和许多唯物论者所共有
的。许多唯心论者说客观其实是主观,许多唯物论者说主观其实是客观。他们一致认为
这两个说法差别很大,然而还是主张主观和客观没有差别。我们可以承认,在这点上柏
格森是有优点的,因为他既乐意把客观和主观同一化,同样也乐意把主观和客观同一化。
只要一否定这种同一化,他的整个体系便垮台:首先是他的空间论和时间论,其次是偶
然性是实在的这个信念,然后是他对理智的谴责,最后是他对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的解释。
当然,柏格森的哲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或许是他的大部分声望所系的那一部分,不
依据议论,所以也无法凭议论把它推翻。他对世界的富于想像的描绘,看成是一种诗意
作品,基本上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反驳。莎士比亚说生命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雪莱说
生命像是一个多彩玻璃的圆屋顶,柏格森说生命是一个炮弹,它炸裂成的各部分又是一
些炮弹。假若你比较喜欢柏格森的比喻,那也完全正当。
柏格森希望世界上实现的善是为行动而行动。一切纯粹沉思他都称之为“作梦”,
并且用一连串不客气的形容词来责斥,说这是静态的、柏拉图式的、数学的、逻辑的、
理智的。
那些对行动要达到的目的想望有些预见的人,他这样告诉人家:目的预见到了也没
有什么新鲜,因为愿望和记忆一样,也跟它的对象看成是同一的。因而,在行动上我们
注定要做本能的盲目奴隶:生命力从后面不休止、不间断地推我们向前。
我们在沉思洞察的瞬间,超脱了动物生命,认识到把人从禽兽生活中挽救出来的较
伟大的目标;可是在此种哲学中,这样的瞬间没有容留余地。那些觉得无目的的活动是
充分的善的人,在柏格森的书里会找到关于宇宙的赏心悦目的描绘。但是在有些人看来,
假如要行动有什么价值,行动必须出于某种梦想、出于某种富于想像的预示,预示一个
不像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那么痛苦、那么不公道、那么充满斗争的世界;一句话,有些
人的行动是建筑在沉思上的,那些人在此种哲学中会丝毫找不到他们所寻求的东西,不
会因为没有理由认为它正确而感觉遗憾。
招商银行股票走势和K线图分析预测
西方哲学史 第二十八章 柏格森
CopyRight © 2020 本作品由豆豆言情小说网提供,仅供试阅。如果您喜欢,请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