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很多服装公司的样衣要由专业的模特儿试穿,以发现可以改进之处。这种模特儿称为试衣模特儿(fittingmodel或samplemodel)。中国几乎没有试衣模特儿,虽然我们也做样衣,但中国的服装样板水平始终不高,这是不是原因之一呢?
sassoonbob傻瓜妹头
“傻瓜妹头”是香港对著名美发大师维达·沙宣所设计的一种短式发型的谑称。沙宣1954年在伦敦邦德街108号开业。自60年代起就成为美发界一名炙手可热的人物。近年来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又一路升温。其声名之显赫,著名时装设计师兼沙宣好友玛丽·匡特(MaryQuant)早在沙宣声名鹊起之初就给过他一个响亮的形容“发型界的夏奈尔”。“傻瓜妹头”原是沙宣60年代为玛丽·匡特的模特儿所设计的一种配合几何线条服装的风格别致的短发型,今天在香港和英国仍很流行。这种bob头其实也并不新,在这里不难发现流行于20、30年代的少男式短发的影子。sassoonbob只是符合时代形象的一个改版而已,但又正是这一改版造成当时时装界和媒体的极大轰动,成为沙宣如火如荼的事业发展的基础。
saturatedcolors饱和色
饱和这个词我们经常用。《辞海》里出乎意料地没有单列同自,虽然里面有“饱和土”、“饱和色”、“饱和度”、“饱和差”、“饱和烃”、“饱和电流”、“饱和蒸汽”、“饱和溶液”那么多冠以饱和的词条。但仔细读一下,就发现这些“饱和”的含义都不相同。所谓饱和色是指不含杂色不含灰的具有一定亮度的颜色。饱和色显然是这一群词汇中最时髦的。在服饰上,它们常常需要与中性色进行配伍。
second-handlook二手货风貌
用二手衣组合成的时装风貌,或以二手衣为主要特征的着装组合。
到跳蚤市场或二手衣市场去挑选一些落时的旧衣来打扮自己,并成为一定圈子里的时尚,最早见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欧美,那圈子里的成员当然都是一些非常年轻的男女,常常又带明显的分支文化倾向,如嬉应士。这样做的原因,是二手衣常与市场上成批出售的新衣不同,凡乎总是一款仅一件或少量的几件,不会与别人雷同。过去或过时的衣饰,常常会有些特别的味道,会激发出奇思妙想。当然,价格低廉对这些并不富裕的反叛青年,也是颇具吸引力的一个因素。由此衍生的,还有“军用物资风貌”和“老奶奶风貌”。
80-90年代中国也曾经几度掀起些许Th手衣流行浪花。先是出国人员在海外的跳蚤市场、教堂义卖和车库自卖(garagesell,或叫后院自卖yardsell)中买些旧衣带回国作礼品,打发亲友中的崇洋迷外者。慢慢地就有人专做进口口服装生意。用这种二手衣打扮起来的中国人其实并不明白什么叫二手衣风貌。由于政府担心旧衣物可能带来细菌和病毒而加以禁止,又由于舶来品新服饰的增多,所以很快就风平浪静。
但是到了90年代末,香港却出现一种新的二手衣时尚。一些商家把名流明星的名牌服装收来售给追星族或爱穿名牌却囊中羞涩的人。铜锣湾有一家名叫DaDa的二手衣商店,据说常有雷颂德和张乐悦的二手衣,品牌则多日本Commedesgarcon(川久保铃的注册商标)、A/T、Matsushima、20471120、JuyaWatanabe、y's、Hystericglamour以及Joyce都难得一见的Zucca,都称得上是高档品牌。中环皇后大道的Secondstreet则提供时装模特儿AngelaHong、美发师KelvinKoo和明星艺人杜德伟、孙佳君的二千衣,品牌也有意大利的gucci、英国前卫品牌VivienneWestwood、美国的Dkny,以及日本的少女品牌tsumionchisato等。明星和名流多是大款,新衣买来后穿一二次甚至一次没穿就送来的很多。所以这些衣服看上去相当洁净。也有追星族专门寻求明星们在公开场合穿过的二手衣的。
上海并没有这样的二手衣商店。但追星族仍有机会。例如,在申花队胜万达队的那场97甲A的最后决战中,范志毅被红牌罚下场,下场时愤而脱下球衣扔向观众席。不知哪位球迷有幸得到?
secondskin第二皮肤
“第二皮肤”喻指与人体有着紧密联系的服装。似乎只有紧身衣、裤等贴身穿着的衣服才与“第二皮肤”之称较为贴切,但事实上“第二皮肤”的涵义已扩大到指称所有的服饰。
“第二皮肤”之说较早被我们所知是来自一本服饰心理学专著,由玛里琳·霍恩(MarrillynHorn)所著的《TheSecondSkin》。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服饰:人的第二皮肤》更为直截了当使用比喻句作为书名。由于比喻形象得当,“第二皮肤”作为一个新生词汇成为“服饰”时髦的第二名称。
“第二皮肤”蕴含了两重意思:1.强调人本位。服饰是人的附属物,永远只能排在第二位,其最终价值的实现要依靠为人服务的质量来评价,比如,保护健康、社会角色扮演甚至包括满足虚荣需要等等。2.服饰与人不可分离。既为社会人就要遵循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很难想象正常人可以一丝不挂地走在淮海路或者南京路上。同样,离开了人,绝大多数服装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扔在沙滩上的两块小布片,只有穿在健美的身躯上才称为比基尼。
see-throughlook透空风貌
作为时髦词汇的see-throughlook,指代妇女的一种衣着风貌。其特征为着装者不穿或尽量少穿内衣,仅穿质地轻薄透明或镂空的外套。1964年,美国设计师格雷奇率先设计出透明“居家衫”。1995年,古亥格推出无内衣连体裤装。1968年,又演化出透明女衫。60年代末,促成男士薄纱衬衫流行。
20世纪90年代之前,透空风貌还只属于天桥上的模特儿,普通女性即使看得目眩神迷,仍是有此心没有此胆,无人敢在大街上尝试一下滋味。到90年代临近终了,确切一点说是在96至97年的夏季,透明的衣料、透明的鞋(“水晶鞋”)、透明的包席卷大大小小的服饰店,街上的女孩转眼间变得通灵透明。但她们没有走极端,你还不能完完全全“see-through”,她们所展示的有限空间感代表了透空风貌与习俗的妥协。98年夏季,“透”向“露”偏移。但透空风貌并未远去。
s.f.净身高
s.f.是stockingfeet(穿了丝袜的脚)的缩写。穿了丝袜量身高,得到的自然是净身高。时装模特儿行业术语。
净身高意味着真实。而各种各样的高跟鞋、松糕鞋和内高鞋(是不是还要加上有名无实的“增高鞋”),使真实变得含糊,使净身高变得难以估测。但是,即使我们用高跟或厚底的鞋以及高高耸立的帽子或发型来改变别人关十自己身高的印象,净身高仍然是重要的。别人在问及你身高时索取的答案是它,模特卡上填的也应该是它。
seminar研讨会
就某一主题进行交流、讨论的会议。看上去那么学术,在时装界居然也很时髦。因为seminar已经变成一个使用频繁的促销手段。
幽暗的灯光中,舒缓的音乐响起,穿着裘皮时装的模特儿仪态万千地走出来,手中还牵了一条朝四处好奇张望着的哈巴狗。这不是一般的时装表演,而是一场抬头冠以“国际”的学术研讨会。没有人觉得这有损于研讨会的严肃气氛。事实上时装业内的研讨会经常要借助于动态演示来进行成果交流。既为“视觉艺术”就用视觉来进行“研讨”,总不会有太大的错。理论家在这种以时装设计师为主体的研讨会中,往往沦为配角。此时,我们最多听到的~句话是:“让我的作品来说话。”
sexylook性感风貌
广义地指一切强调性魅力的着装打扮。但事实上几乎只用于女性。着装的性感颇难界定。
有人想用人体的暴露程度来界定。作短、薄、紧、裹等处理确实是一些设计师常用以增加时装性感的捷径。但是,印尼等东南亚地区妃女常穿着裸露整个上身的服式,当地人并不认为那是性感的服装。而且服式发展到了三点式似乎已经是暴露的极限,再下去就会成为皇帝的新衣。裸露的极限对整个时装的否定。人们会从绘画或人体摄影画册中去寻找裸体,而不是时装回报。而且,心理学家早就指出,过多的暴露反而会降低兴奋的程度。像《花花公子》一类色情杂志的摄影师反倒懂得需要借用各种时装进行半遮半掩,认为这样的人体具有更大的挑逗性。
所以,还不如说时装的性感就在于其暗示或强调人体的某一部分,把人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集中于人体的某一部分。由于人体的某一部分具有性的挑逗性,因而服装也带上了挑逗性。不同时期流行的不同服装款式,往往把人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集中于人体的某一部位。如超短裙强调腿,露腹式强调腰腹,高腰裙强调胸,巴瑟尔格撑强调臀部,无胸罩T恤强调乳头等。而流行款式的变化也常起回于人们对某一款式强调的那部分人体的敏感度降低,产生厌倦情绪,而要求有一个新的集中焦点或新的兴奋点。
时装的性感程度和效果依场合而定。泳装在泳池海滩与在商店街头所引起的反应截然不同。下班后夫妇回到家里,或闲聊或听音乐,希望能松弛一下,解除白天的疲劳,这时妻子穿些轻薄花哨的内衣或睡衣,丈夫也不必正襟危坐,这将有助于双方相互间的情感交流。女职员上班时的衬衫领子开口太低或裙子太短太紧,这种穿法至少有点无的放矢——周围的人都在紧张工作,无暇顾及你展示的魅力,有时甚至连说句恭维话的机会也没有。在西方社会里,一个女子穿得过于性感夜行街头会被误认为是妓女;单独与一男子相处时,如果女方穿得较性感,会被认为是对男方的一种暗示或邀请。按照某些西方国家的法律,在女子被某一男子施暴时,如果女子穿了具有挑逗性的服装,则将要求女方自己应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后果。
时装的性感也依穿著者的态度和穿着方法的不同而变化。如果穿著者态度从容,充满自信,则性感的时装能使你显得更为老练成熟(至少西方是这样认为)。如果穿著者伍泥作态,再加浓艳化妆,那就会使人产生以色相诱人的感觉,尽管性感本来并不等于色情。
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感曾一度在全球风行。西方时装界人士对此评论颇多。《纽约时报》的时装专栏作家莫里斯说:“《当代》女性具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做她们想做的一切事情,包括穿性感的时装和保持轻松愉快。”著名美国时装设计师伦塔(0scardelaRerta)说:“挑逗性时装之所以能风行世界的最明显的理由是她们花费越来越多的精力来保持体形的自然美。她们狂热地做健身操或节食,所以,她们同样狂热地追求和显示这样做的结果。”布拉斯(B·Blass)说:“北美的新一代女性经济丰厚,社会地位又高。她们年轻,不为清教徒的道德标准所束缚,热切地想要一些出格的时装。”露艾姆(C·roem)说:“具有性感魅力的时装真是一种礼物——在这严酷的时代中为我们增加了一点轻松。表现女儿本色和妩媚是我们对付这社会的重要武器。”萨西(A·Scaai)说:“既然妇女已被劳动大军所接纳,她们不必再对自己的身体弄虚作假或遮掩。她们就爱下班后早些回家并尽快(性感地)妆扮起来。”卡兰(D·Karan)说:“夜礼服所特有的性感和老练,现在也见之于工作与日常服装。男士们也已感到并作出反应——女人们从来没有这样漂亮过。”
shiyashin写真
照片、相片的替代称呼。20世纪90年代在演艺界和时装界中开始流行。而日常生活中人们仍沿用照相之类的老称呼。
写真在古代汉语中指高度写实的工笔人像绘画。常见有“祖宗画”和“行乐图”一死一生两大类别,多出于画匠之手,曾波臣和任伯年等著名画家亦擅此道。19世纪末西方的摄影术传到东方,日本人用汉字“写真”作为Photography的意译。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又把这个词从日文中借回,用法一如日文。
日本演艺界的很多女性(偶有男性)曾出版过个人的摄影集,作个人包装或自我推销之用,称写真集。这当然也是商业文化的炒作形式之一,背后有代理公司操纵。在这些写真集中,主角常常穿得相当袒露,甚至以裸体或半裸体面世,摄影师常被要求营造出一种性感的气氛。这样,“写真集”这个词本身也染上了暧昧的色彩。
shopinshop店中店,子店
英文也可略称为inshop。顾名思义,就是商店里面的商店,多开在百货店等大规模零售店内。时装的店中店基本都是某一种品牌的专卖店,它的形式和管理比商店内其他柜台自由一些,但也不是像单门独户那样不受约束。店中店的店堂布置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突显品牌文化特色,不过它们很少被允许自己设计音乐和售货员制服。商店的优惠活动它们有时也不得不参加。大型商店巨大的客流量往往是吸引生产商进驻店中店的主要原因。潜在的商机带给他们几倍于受约束的补偿。
作为顾客,无论是否抱着购物的目的,走一家就逛遍百家,能领略到情调各异的品牌之间的不同,省点脚力又便于比较,何乐而不为呢?店中店把一马平川的商店分出许多层次,感觉上拓展了商店空间,虽然实际上商店会变得更拥塞。它们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诗句。
shopping购物
作不及物动词或名词。据去商店买东西,此义并不能涵盖现代生活中Shopping的全部意义。shopping还可以指逛商店,逛逛看看,但不一定买。特别是女性的shopping、以去时装商店shopping为多。成熟的女性消费者看得多,试得多,但买得并不多。shopping并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它也是现代女性的娱乐活动或休闲活动。通过shopping,了解了时尚和商品信息,提高了鉴赏能力。
男性消费者买服装称不上真正的shopping。他们往往径自走到一定的柜台,买一打某种牌子的衬衫或袜子。但他们常常奉命陪伴女士们去shopping。他们中究竟有多少人喜欢这个差使呢?
show秀
忽然有一天,中国出现了铺天盖地的“秀”,从时尚类报刊杂志到日常用语,成为20世纪末一个出挑的时髦词汇。
英文“show”表示“展示”、“展览会”的意思。生活中,做“秀”则有“演戏”、装腔作势的意思。“秀”为“show”的音译,就像把“cool”译作“酷”一样,全是音译。在时装界,秀就是fashionshow,就是时装表演。可分为促销(promotion)或娱乐(entertainment)两类,或兼而有之。
“秀”当然也出现在时装界的边缘地带,我们也有了发型秀、化妆秀等等。“秀”虽然作为表演、展览的涵义十分之广,但一般只用于比较特殊的几种时髦行业之中,因而我们从不说烤鸭秀、郁金香秀之类,尽管从理论上讲,它们完全可作秀。
silhouette外轮廓线,廓形
服装界更多使用后者。服装的廓形是服装款式造型的第一要素。廓形的设计和完成需要设计师付与最大的注意和精力。克莉斯汀·迪奥曾在50年代推出一系列字①造型时装,分别用A、H、Y等英文大写字母来比拟他作品的廓形。眼下流行的女装廓形是紧贴合身的,收腰几乎是每款时装不可少的特点,其中不少都可用不太夸张的“8”字来描述。
singlebreast单排钮
西装款式之一种,门襟处钮扣仅一排,故名,并以此区别于双排钮。
与双排钮服装的方正相比,单排钮的廓形较长较窄。单排钮西装可敞开着穿,较为自由,这也与必须钮上穿的双排钮西装不同。不拘小节随随便便的男子常常因此选择单排钮。男人的第一件西装也常常选择单排钮。单排钮西装又有一粒钮、两粒钮、三粒钮(或更多)之分。不管一排多少钮,最下面一颗都不钮上。单排钮也有它的游戏规则。
粗花呢、牛仔布等材料制成的单排钮西服,配圆领套衫牛仔裤或其他休闲服装穿或许更合适。这时它已经不能称之为suit或西服,叫它jacket或西便服或许更合适。
singleitem单品
或许因为古汉字的象形,现代汉语的形象,极富暗示的意味。单品这个词看上去既不时髦也不新,其实它倒是最近才流行的,在1998年中国时装报刊上的使用频率特别高。
单品就是单独一件,一件上衣、一件下裳(裤或裙等)都称单品。单品的对立面是套装,它的潜台词是等待搭配。每一项单品都只是整体着装中的一个时髦因子,如何让两个或三个时髦因子和谐相处,组合出惊人效果,是你需要挤出点时间来考虑的事情。单品最具吸引力的莫过于让每个消费者都找到了为自己做形象设计的巨大乐趣,而后得意地对着镜中的自己说一声:瞧!形象设计就这么简单。
shirt裙
也可指上装或大衣的腰以下部分。眼下流行收腰的上装或大衣,腰以下部分都略作不同程度的喇叭状蓬起,即称flareskirt。专家们认为,这种倾向在20世纪90年代最后一两年内会得到加强。
slimline窈窕女,瘦身系列,修身系列
一种度身合体的时装外廓形。正常肩线用薄型肩垫,臀部紧窄,腰身纤细。20世纪90年代时装的女性化潮流复归,瘦身为主要特征之一。一家颇有影响的时装杂志风趣地称slimline为窈窕女,看来不无根据:能置身于这样纤细衣裙中的女孩必是身形窈窕的了。
瘦身系列的时装常常会引起身材较为丰满的女性的不满。以画家陈逢飞的名字命名的Layefe女装可称为这种时装的典型。在上海“巴黎春天”的Layefe专柜前,一位女孩遗憾地对她的同伴说:“这衣服对身材的要求也太高了!”
slipdress吊带裙
slip的意思是“滑落”、“错过”,如letanopportunityslip(错过机会)。作为服装词汇,slip原指衬裙,不知是否暗喻吊带裙的流行其实属于一种内衣外穿风貌?slip同时也给人一点暗示一些联想:穿着吊带裙特别有风险,一不留神便将slipoff(不告而别)。时尚的许多吊带裙广告片中的时髦女郎部故意让细细的吊带轻轻滑落下来,在适当的部位戛然而止,造成较为惊心动魄的性感效果。
1998年夏季,吊带裙抢足了时尚风头。时髦女孩子把属于鸡尾酒和夜礼服的袒肩露背带到了阳光下的草坪上。1996、1997年夏季给我们的一点预兆是:吊带裙曾被若隐若现地罩在短外套下。吊带裙并非新款。伊夫·圣·洛朗1960年就曾推出。它在今天的流行,是否正与世纪末的复古情绪暗相契合?
slit衩
衩是位于衣裙下摆或裤边(或称裤底边)的开口。开衩常常是成双地开,较多地位于两侧;也有置于身前或背后的衩,外套后身的衩则另有一个英文名称vent。
现今服装的开衩不外乎两大功能:第一,便于活动。第二,增强美感。它是服装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开衩的部位十分讲究做工。工艺欠缺的开衩,无论面料如何昂贵,图案怎么现代,都会给人以劣质之感,从而使所有在款式上花的心思忖诸东流。
中国古代的袍服也开衩,当时称作楔,开衩的袍被称作开锲袍,俗称“开气袍”。清代男袍以四开衩为贵,两开衩次之,不开衩(称“一裹圆”)最低。成为中国女性国服的旗袍也以开衩的高低作为款式变化的重要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装的性感慢慢地被认识,亦掩亦露被认为比直接的暴露更加性感、更为挑逗。开衩的长裙(或旗袍)对腿部的表现因而比超短裙来得暧昧且含义丰富。正如闪烁其辞的表达比一句简简单单的“Iloveyou”更令人耳热心跳。长裙开衩可以开在两侧或单侧(拉格菲尔德有此一举),有前衩、后衩等等。穿裤装的女士在上衣两侧开衩或在裤脚管侧开衩,以显示她们的流行感。
sumudger眼影棒
上眼影的眼妆工具,也可用于画眼线。“smu-dge”的意思是“弄脏、涂污”,“smudger”也就是把眼部四周弄得五彩缤纷的物件了。这个词把眼影棒的作用传达得十分形象。“眼影”在任何一位喜爱化妆的女性看来,都与“脏”字无缘,反而有点影影绰绰的浪漫意味。更何况亲手拿着细细巧巧的眼影棒点点染染地画美人呢!
softcut柔软裁剪
指一种线条回转的廓形,特别是柔和的肩部造型。20世纪90年代前期由国际羊毛局推出,它逐渐改变了80年代女性方正而棱角分明的廓形和肩部造型,使女装朝强调女性固有魅力的方向发展。
柔软剪裁的时装既然以柔美的外轮廓线为特征,其材质的优秀和制作的精到就是一种必然,并因此而摒弃了繁琐的装饰。
sophisticate成熟
“成熟”的反义词有“幼稚”、“单纯”、“天真”、“孩子气”等等。成熟是一种美,它代表的形象与特别青春的形象相背离,成熟之美蕴含着某种经验的一定积累,得之于环境和内省两方面作用的结果。
成熟可以指内在修养或思想观念的成熟,但也有例外。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说:“婴孩的头脑与成熟的妇人的美是最具诱惑性的联合。”且不论这句话本身的意思如何,这里的“成熟”显然与思想、学识等无关。它代表发育的一种高潮状态。由此及彼,我们不妨说,时装正值流行(达到高潮状态)的时候是“成熟”的,而后慢慢走向衰败。
美从来就缺乏超越时空的客观唯一标准。因而“成熟”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sponges海绵扑
涂粉底及粉饼之用,便于涂抹均匀,不使脸上出现斑块。海绵扑是一种基本而重要的化妆用具,可干湿两用。粉在海绵里渗开,加之皮肤不易为人觉察的油脂及肤屑粘附其中,使海绵扑极易成为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所以应及时清洗干净,下次用它上妆才能有粉雕玉琢的晶莹之感。
sportswear休闲服
常被译作运动服。事实上它指非正式的、样式简便的服装,与中文指称从事各种体育运动所穿的“运动服”有歧义。英文版时装辞典《Jairchild'sDictionaryofJashion》中对sportswear解释如下:①它发源于运动专用服装(sporsuit);②指20世纪20—30年代欧美人观看运动比赛时所穿的随意的、休闲的服装,如套衫、短裙、工装裤、短裤等;③从60年代后期起,指非正式场合穿的服装。但是,由于英文sportswear与中文运动服在构词上是那么匹配,很多人会忍不住随意地将它们互换使用。很少人会愿意使用运动型服装或运动风格服装来译sportswear。或许将来中文运动服的内涵会扩大,从而与sportswear相合。
sportswear表了一种源于美国的现代生活方式。sportswear所代表的舒适、随意、健康、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是现代人所向往的。
stocking长统袜
一般即指与裙配穿的长统丝袜。跨世纪的女性虽已把“回归自然”之类的口号喊得腮帮子发酸,但对于不那么“自然”的长统袜却始终未能忘情。
据说丝织长袜由西班牙人首创,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独领风骚。16世纪法国宫廷及上流社会的名媛淑女都热衷进口于西班牙的长统丝袜,以红色、橙色、紫色为时髦。资料记载,第一台丝袜编织机由英国人威廉·李于1589年发明。
今天的长统袜无疑属女性独占的舞台,但在发明之初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其主要服务对象却是男性。16、17世纪穿着膨松短裤、长统丝袜(有时露出缎带蝴蝶结固定的袜口)和高跟鞋的男子,比穿超短裙的摩登女郎装饰更甚、脂粉气更浓。15世纪还曾流行过杂色长袜,两条腿颜色相异,斑澜有趣。
我国的男性并没有尝试过长统丝袜的滋味。丝袜在本世纪初由女性引进。它带来的最大麻烦是易钩易脱丝。丝袜基本都是针织品,环环相扣,只要其中一节脱环便将飞流直下一发不可收拾。普通市面上无论是玄机莫测的“奇圈防钩”丝袜,还是以名字增添信心的“水晶袜”,都不能让这种尴尬改观多少。
story故事,题材,时装杂志上的一种报道体裁
中国的时装杂志在20世纪末经历了一次突飞猛进,不但数量增加极快,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日益国际化。其表现之一,就是引进了Story这种常用的新闻媒体的报道或专题形式。
一个story往往有一个主题,用一个标题以概括之,如“衣简人倩”,或“花的旋风”,然后用五六张时装摄影作品,每张摄影作品一般都由一个(偶尔用几个)模特儿穿一套时装为题材,再冠出一个小标题,可加几句遣词朦胧充满诗意的话来略作展开,最后简洁确切地说明服装、饰品、化妆、发型的名称和品牌或设计者。很多杂志常常用这种形式来报道时装新款的问世。一期杂志会有几个stories,它们常被编排在一起。
开始我们只是在外国的杂志如Vogue和Elegance和Mode上读到这些时髦故事。然后我们有了自己的ELLE。然后几乎在一夜之间,大多数中国时装杂志也有了stories或类似stories的报道。然后圈内人士从编辑、记者到撰稿人都开始使用story这个词。最后,最时髦的一批读者,她们常常是中国最时髦的年轻一代,也开始使用这个具有魅力的词汇。
studio摄影棚,工作室
室内摄影的场所,亦可作室内摄影的简称。与之对立的词为location,即室外摄影。亦可用以指称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工作室。在时装界,自己没有加工能力的小公司亦往往自称工作室。某某时装设计工作室常常只是几个年轻人惜两间房,一间画图稿一间做样衣。对于这类场所,时装摄影圈内更喜欢用studio这个词。
早期的时装摄影大多在摄影棚内完成。原因有两个:一是基于审美上的考虑,摄影棚内可以拍出精心安排的场面,灯光、构图和色调都易于控制;二是当时的条件尚不能保证在室外成功地拍摄,那些笨重的老式相机不易携带,只能拍静态的造型,而静态的拍摄最适合于在摄影棚内进行;再加上当时胶卷的感光速度也太慢,不能适应自然光线的干变万化,而摄影棚内则能控制足够强的照明。此外,彩色摄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的,彩色摄影使人们越来越对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色感兴趣,使人们更喜欢室外作业。这种兴趣在只有黑白摄影的时代从来没有如此浓厚。但是,80年代以后,人们又恢复了对摄影棚内拍摄的重视,因为摄影棚设备的日益精良,可以拍出许多室外无法拍得的作品。时装杂志的封面又纷纷开始采用摄影棚作品。
摄影棚作业与室内自然光摄影有着发展上的联系。室内自然光主要是指从门窗或天棚射人的光线。利用室内自然光,模特儿或时装的某些部位处于浓重的阴影里,利用这一点,可以产生类似伦勃朗绘画风格的效果。同时,处于直射阳光下的那部分也就是摄影师要强调的细节。然后人们也尝试使用室内固有的照明系统来拍摄效果十分自然的时装作品。例如,琴贝尔(ginbel)在桌球房内,仅利用球桌上方的吊灯照明就生动地表现了两个穿西部风格服饰的年轻姑娘。此外,也有用快速感光胶卷和慢档加三角架和快闪线来拍摄微弱烛光下的生日场景,那种烛光摇曳的感觉与生日礼服的格调十分和谐。
但是,室内自然光或照明的方向太单一巴难以变动,自然光的强弱变化太随机,人们当然就想到要使用人工灯光。有着各种照明的室内环境还不等于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摄影棚。一个现代摄影棚可以非常复杂,但也可以比较简单地建立,一间墙面干净的长方形房间就可以充当。最小的面积大约为3×7米,房间高度最低也要3米。由于时装摄影师都喜欢用长焦镜头(即使是拍近景),所以一定的空间还是要保证的。此外,模特儿也需要在一定的空间走动和摆姿势。在拍摄系列作品(如服饰产品目录)时,背景道具需要变换,则空间要更大一些。静物摄影也要求较大的空间。人工光源中也有从上朝下照射的吊灯,所以对高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如今很多人都喜欢用仓库改建的摄影棚,就是因为其空间的充裕。当然,很难描绘一个理想的万能摄影棚。摄影的规模要依摄影师的工作量、工作性质和设备而定,同时也要看摄影师对多大的空间感到舒服。
style风格
原意为表现的方式,后强调这方式或形式的特征,即有可辨认的差别。较多地用于与艺术有关的方面。音乐、绘画、文学等领域存在各种不同的风格,有个人风格、时代风格等等。与时装相关的用法有以下一些:1.用于时装的风格流派,如巴洛克风格、米兰风格、古典风格等,与用于其他艺术时相同。2.可用以指称款式。如某家厂商在1997年春夏推出100种款式的女套装,那就是100个styles。style的衍生词stylist,是指“创造风格的人”,可以是时装设计师,可以是化妆师或美发师,也可以是时装表演时负责发式、化妆、服饰整体效果的专家,SO年代初我曾把它译为“风格师”,现在多译为形象设计师。stylist与coordinator有些相像,但stylist更为专业化一点。stylish是形容词,意为有风格有特点有品味的,或时髦的。但在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说某人有style,而不说某人stylish。
subculturalfashion分支文化时装
分支文化时装是主流时装中的分类。社会学家也将分支文化称为亚文化,亚文化群与正统社会相对峙。他们的衣着表现为敢于标新立异,不循常规。与此对应的是生活方式与传统的背离。
典型的例子有20世纪70年代盛行一时的嬉皮士。他们对衣着的态度是“antifashion(反流行)”。他们的“盛装”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标准。在他们眼中,领带、西裤笔挺的烫缝、握手和彬彬有礼的客套话都显得过于僵硬,可以毫不犹豫地将它们扔到垃圾桶里。他们席地而坐,以拥抱代替握手,让夹克衫和衬衫敞开着不扣钮扣。
分支文化时装并非一直扮演流行中的配角,相反,因个性鲜明,它常常引导着流行方向。嬉皮士个性化的穿着因为数量过于巨大,事实上他们并未实现“反流行”的初衷。当几万人穿着差异不大的个性时装聚集在一起,他们要冲破流行的樊篱便不是一件那么轻而易举的事了。
分支文化时装与街头时装有着相当近的血缘关系。当高级时装设计师不再以上层社会为追逐和创造流行的唯一对象时,街头时装显示出来的非同一般的吸引力令他们着迷。于是设计师的队伍中出现了一个庞大的阵容,他们摇着分支文化的旗帜,将目光投向街头。如玛丽·匡特、加里安诺、维斯特伍德、库雷热、戈尔捷、三宅一生、高田贤三等等,由此分支文化时装日益成为流行的先锋。
suitdress西装套裙
西装套裙指上装穿西装,下装为开衩直筒裙的组合搭配方式。西装是女服借用男装最为成功的范例之一。鲜为人知的是上世纪末的女性最先穿西装走过阳光不是去上班,而是去骑马、打球或郊游。配穿的裙裾长及足踝,多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女性以裤装代替裙装渐渐取得与传统着装一样规范的合法地位,但西方社会一直以女性着裙更为正式。因而西装套裙比西装配裤装正式,短裙又比长裙显得更正式些。20世纪40年代,大批女性在战火中走出闺阁,形成第一次大规模使用职业女装的高潮,西装套裙被作为职业女装中的经典样式固定下来,随着流行产生细节部位的变化。例如,最初的套装裙裙长过膝约15公分。20世纪80年代,走进办公室的超短裙裙摆已经爬升到膝上22公分,甚至有时正襟危坐也难保仪态。
由于眼下的女性在事业上丝毫不逊色于男性,工作时非常投入,在穿着上可以一掷千金,却没有太多时间去慢慢逛商店样样要自己来组合搭配,所以,各种套装又有上升的迹象。将西装套裙称作职业女性的uniform(制服)可算恰如其分?你不必担忧它会像日本地铁出口的米黄风衣,风格如一,30年不变。
当设计师接受了简约主义,摒弃了装饰和细节的时候,而料和廓形的重要性就大大提高了。对面料的重视使得上海的许多面料厂商把目光转向进口面料。上海的几家法国和意大利面料的代理商据说非常活跃,频频出现于上述女装厂的经理办公室,生意做得十分红火。要求更高的厂商甚至直接跑到海外市场去选购,这对国产面料生产厂家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由于简洁款式容易摹仿,选用进口渠道较窄的进口高档面料也是防范假冒的对策之一。
讲求廓形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乃流行感。当前女装的流行廓形仍以修长纤细为主,线条要流畅柔和而又明快。第二就是工艺。讲究廓形的服装,工艺是决定性的因素,只有精湛的工艺才能保证外廓形的清晰,clearcut,毫不含糊。同时又能把握尺寸的准确,使消费者穿上后肢体舒展自如,又能显得苗条颀长。
sundress太阳裙,太阳装
肩带式连裙装,造型简单宽松,袒肩露背,裙长过膝。20世纪30年代推出,1998年再度流行。细花棉布打着细细密密折润的太阳裙走到哪里都像家居服,不苟言笑的人穿上它会带一些孩子气,回首一笑的眸子里闪烁着狡慧的神情。
在北欧温和的阳光里呆惯的留学生,正愁晒不黑白净的皮肤,看到上海火辣辣的太阳和正流行的太阳装开心得如同天天过节。防晒油也不必涂,尽情地洗一洗阳光浴。晒出理想的黑皮肤。太阳裙是采集阳光和明朗心情的最佳衣装。
superstar超级明星,天皇巨星
我们不把超级明星这样的头衔给予画家、书法家或学者,超级明星属于大众文化的领域,流行文化的领域,或商业文化的领域。这个词汇生来就带有一层浓浓的商业炒作的色彩。
超级明星并非时装界专有。从电影演员、运动员到摇滚歌手,其他领域的巨星们似乎更为光彩照人。在中国时装界,我们使用superstar的频率由高到低地以模特儿、设计师、厂商为顺序。
所以,人人都可以哼哼“Whodoyouthinkyouare,somekindofsuperstar”。于是,我们服装界自豪地拥有超级名模(如谢东娜),经营大师(如郑永刚),并把这样的头衔郑重其事地印在名片上。
surrealism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的哲学意义是纯精神的无意识行动,运用这种无意识行动,可以表达思想的真正机能,并摆脱理性的控制和审美上或道德上的偏见。超现实主义者确信,一向受忽视的某种联想形式具有超现实性,这种超现实性使得思想的梦幻能自由翱翔。这是超现实主义者梦寐以求的世界。
超现实主义不是象征主义或抽象派。因为超现实主义艺术是要去创造一种新的现实,一种高于生活的现实,即超现实。
超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出现于1917年剧作家阿波利奈尔(Apollinaire)之口。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第一组展览出现于1925年,参加者中最有名望的是毕加索。时装设计师中最成功地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是埃尔莎·夏芭亥莉(ElsaSchiaparelli)。她曾把一只高跟鞋倒立着变成一顶时髦的帽子。在常常是非理性的颠颠倒倒的时装世界里,她发现超现实主义是能够找到一席之地的——那些用剪刀绞破的牛仔裤和鸡冠般高高竖起的发型有什么理性可言?
马丁(RichardMartin)在《时装与超现实主义》一书中对时装与超现实主义联姻的过程有着恰如其份的描述。在1983、1984年间,超现实主义时装获得了全面复兴;1985年,由拉格菲尔德完成了“蛋糕帽”和“安乐棱帽”。今天,超现实主义时装的款式和图案比比皆是。
研究发现,超现实主义画家们最关注的是人体和它的局部。时装也是表现人体,只不过时装遮盖人体多一点而已。作为遮盖人体艺术的时装,设计师们寻找各种方法再现人体的美。圣洛朗推出的金黄胸铠圆满地表达了人体的惊人效果。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女性胸的装饰结果,恰恰强调了装饰里面隐藏的东西。当然,通过某种暗示也能表现人体。1984年卡特巴杰在风衣上绣着一句极富挑逗性的法文:“我没穿裤子”。在超现实主义设计师的眼光里,这也许是给时装下的最确切的定义。虽然,按常理来说未免有点过份。然而,它确实道出了超现实主义时装的内涵。必须承认的是,富有超现实主义意味的时装,色情成份到处可见。我们还发现,超现实主义设计师在相饰上很下功夫。原因是,作为脖子上的戏台——帽子,极易成为人们的视觉中心。
时装与超现实主义艺术虽有相通之处,但其本身有异于超现实主义艺术。时装的超现实性样式的出现主要是作为图解艺术的时装迎合了时装商业。因为通过广告、报刊、美术和摄影,使得超现实主义精神广为流传。其中,设计师和时装评论家的力促也起了关键的作用。
招商银行股票走势和K线图分析预测
时髦辞典 S
CopyRight © 2020 本作品由豆豆言情小说网提供,仅供试阅。如果您喜欢,请购买正版。